炎德英才大联考(附中版)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三)3语文试题

28

炎德英才大联考(附中版)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三)3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衡中同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然也就谈不上“文学的自觉”。不过应承认,由于《诗经》、楚辞、汉乐府从它们所属的音乐体系中脱胎出来后,就只以文字形式流传。这为人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典范,自然成为人们表现生活、抒发情感、描绘自然、记述事件的模仿对象。《古诗十九首》就是人们仿照两汉民间乐府进行创作的尝试。虽然我们至今仍无法确认它们的作者,但它们与《诗经》、楚辞、汉乐府有着较大差别。它们不依附于经史,不依附于政治和强权,也不再是只作为音乐的附属品而存在。应该承认,早在先秦人们就看到了“情”与“文”的某种特殊关系。但先秦两汉在肯定“发乎情”之后又特别强调“止乎礼义”的重要,他们用儒家的政治、道德原则去规范、限制诗歌感情的表达。'魏晋以后则不然,陆机所说的“诗缘情”的“情”则未加任何限制,凡属于人类的七情六欲无不囊括其中。钟嵘更是遍举了人世间形形色色之情,甚至把女子“扬蛾入宠,再盼倾国”的得意之情亦涵盖在内。由此可见,先秦两汉与魏晋虽然都讲情,但本质上不可同日而语。总之,由对个体生命的重新审视而激发的人的觉醒,使得魏晋文学创作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人们从不太重视情到以情为重,从带有枷锁的情到不拘一格的人类的真情;从表现社会的集体的情,到抒发个人的独特的情。这标志着文学观念的转变,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质的飞跃。魏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之所以独放异彩,是与文士们对“情”的观念态度分不开的,更直白地说是“情”解放的结果。(选自胡红梅、胡晓林《魏晋“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战国秦汉社会变迁,门阀士族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推动了两汉谶纬和经术土崩瓦解。B.魏晋文学对人的觉醒这一意识形态的内在追求,是与对旧传统旧观念的怀疑否定相关联的。C.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尊重人的个性人格观念的形成,是“文学的自觉”的先导。D.汉乐府不再作为音乐的附属品,而以文字形式流传,成为《古诗十九首》模仿的创作范本。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情”与“文”的关系,文艺领域对新思潮的反映比其他领域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B.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秉烛夜游的行为,可以视为对魏晋文人追求的意趣的承袭,C.《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因为当时还没有进入文学创作的时代。D.由于受到政治、道德原则的规范、限制,同样是言“情”,先秦两汉文学不如魏晋文学那样真切。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中魏晋文学创作追求的相关论述的一项是(3分)()A.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借叙欢聚之乐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慨。B.陶渊明以《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等文学作品,体现其对精神自由的追求。C.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写男子远游怀乡,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D.《杨氏之子》一文教导人们要随机应变,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富有哲思妙趣。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答:【JKT·语文·纠错提分卷(二)第2页(共6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