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月考)历史试题

48

全国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月考)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衡中同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全国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联考
    2、2024全国名校大联考
    3、2024全国名校联考卷
    4、全国名校联考2024第二次
    5、2023-2024全国名校大联考第二次联考
    6、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
    7、全国名校联考2024高三第二次联考
    8、2024年名校联盟优质校高三大联考试卷历史
    9、全国名校联考2024
    10、全国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
(十一)1.【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二里头都城遗址内的一些小型家族墓地,与不同功能的建筑在空间上紧密结合…”可知,夏朝一些家族内部中已经出现了不同的职业分工,并且形成“居葬合一”的丧葬新模式,这也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表现,故D项正确;国家的初始形态凸显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二里头是夏文化遗址,不符合这个阶段,排除A项;个体小农经济模式的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空不匹配,排除B项;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材料本身没有与此相关的表述,排除C项。2.【答案】A【解析】秦始皇扫灭六国后,着手南征百越、开拓岭南、统一中国,但是因为道路遥远且崎岖难行,后勤补给跟不上,遂命史禄派人修建湘江与漓江之间的人工运河(灵渠),故选A项。推进中原农耕技术的传播是之后产生的效果,排除B项;灵渠并不在秦朝驰道路线上,C项错误;开凿灵渠时尚未设立桂林等郡,D项错误。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央和地方相继设置专门检索法条的“法直官”,其功能在于辅助地方行政长官按照法律条文进行判案,反映出政府重视对法律条文的遵从,司法制度趋于完善,故C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判断政府立法活动的频繁程度,排除A项;仅根据设置“法直官”,不能看出官僚体系严密与否,排除B项;“法直官”的工作并不是监督官员,D项表述不正确,排除。4.【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政府将荒地租佃给农民耕种,依据民间惯例收地租,反映了封建租佃关系的发展,故B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其改革措施基本被废除,A项不正确;材料中的租佃关系并不是雇佣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租地农民交地租的数量,并不能反映度量衡器是否统一,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明代的棉纺织业在南方和北方都集中在部分地区,可知其区域化特征明显,故B项正确;明代的棉纺织业生产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棉纺织业中心是产棉区,排除C项;材料中棉纺织品与市场的关系没有具体体现,排除D项。6.【答案】A【解析】19世纪4060年代,清朝士人对“洋技”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仍然重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士人对“西学”的认知得到加深,故选A项,排除C项;B项“得到社会认同”与史实不符,排除;洋务运动的开展,使部分洋务官员得到重用,一些人投机洋务,但并不意味着科举制度遭到破坏,排除D项。7.【答案】c【解析】题中材料反映了一战结束后,中国民族经济仍然在持续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不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北洋军阀政府对经济的态度和政策的转变,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列强卷土重来所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8.【答案】D【解析】在抗日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政策,目的是团结开明地主共同抗日,以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目的是服务于民族解放战争,故D项正确;“双减政策”的实行,与打破日军“囚笼政策”无关,与落实“三三制”原则也无直接关联,也不是分化和瓦解国民党反共阴谋,排除A、B、C三项。9.【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国20世纪60一70年代外交目标及特点可知,当时中国对非洲援助的方式及目的,是当时中国外交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中国与非洲各国不是邻国,排除C项;实现各国均衡发展不是对非援助的目标,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欧洲在拉美的殖民扩张,大量欧洲移民进入拉美,带来了欧洲文化,使拉美的文化艺术既有民族特色,又有许多欧洲文化的痕迹,故D项正确,排除B项。A项表述片面,排除;C项描述的是拉美文化的特点,而非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排除。模拟小卷·历史第26页(共46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