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同卷·2022-2023学年度高考分科综合测试卷 全国乙卷 语文(一)乙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衡中同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衡中同卷分科综合卷答案语文
2、2024衡中同卷高三一轮答案语文
3、衡中同卷2023-2024高三语文
4、2024衡中同卷全国三卷
5、2024衡中同卷分科综合卷全国三卷
6、2024衡中同卷语文答案
7、2024衡中同卷语文
8、2024衡中同卷高三一调
9、2024衡中同卷答案高考分科
10、2024衡中同卷新高考
乙)
三步一体高效训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到达一个新地方,通过参观游览的方式熟悉空间,能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B.约翰·奥基夫认为空间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发现了空间记忆的神经机制。C.在读者阅读纸质书时,读者的视觉、触觉和运动觉协同运作,帮助读者建立认知地图。D.电子书的字体、排版格式等都是一样的,这是电子书读者难以构建认知地图的原因之一。解析:“电子书的字体、排版格式等都是一样的”不准确。原文有“当我们使用同一部电子阅读器或同一款阅读软件时”这一前提条件。答案: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本书如同一座建筑”这句话巧用比喻,形象地说明读书与了解建筑空间具有相似性。B.文章提到约翰·奥基夫和罗特科普夫的研究成果,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信度和说服力C.文章以回忆《荷塘月色》中的句子在课本中的位置之例,论证建立认知地图对于阅读的重要性。D.文章第六段将读者回忆纸质书与回忆电子书的效果对比,突出了阅读纸质书的优势。解析:应是“论证视觉对建立认知地图的重要性”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阅读纸质书时,读者要构建认知地图,须遵循浏览目录、粗略翻阅、正式阅读的顺序。B.就阅读一本书而言,从头读到尾的方式比拣感兴趣的内容先读的方式的收获更大。C.纸质书阅读者能回忆起某段文字在整本书中的位置,而电子书阅读者无法做到这一点。D.阅读电子书时,读者能看到页码的变化,但无法通过触觉感知所剩书页的厚度。解析:A“须遵循浏览目录、粗略翻阅、正式阅读的顺序”理解错误。由第三段可知。B选项观点于文依据不足,有主观臆测之嫌。C“电子书阅读者无法做到这一点”理解错误。根据文意,读者在阅读电子书时,视觉能起到帮助定位的作用,读者能回忆某段文字在整本书中的位置,只是准确度没有纸质书阅读者回忆的准确度高。答案: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农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观察天文、气象,并与生产生活相结合而形成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现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含义,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降水情况或与水的凝聚物相关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有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二十四节气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部分长江流域的特定地理气候与农耕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只有这一部分地区才有四季分明的气象条件,并且这种循环往复的天象、物候是可以被人重复观察并记录的。中国人强调不误农时。人们只有长期定居在一个特定的地区,才有可能不断地观察和积累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候现象,从而总结规律,更好地指导生产生活。(摘编自刘迎秋《说说二十四节气》)材料二:当下,人们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是有原因的。中国长期以农立国,人们很大程度上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认识和利用节气的。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农业生产,进入第二、第三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依赖更精细的时间制度,与季节、时令相对疏离。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以阴阳五行为核心,认为时间的变化是阴阳互相作用的结果,人在天地间要循时而动,顺应阴阳变化,促成阴阳调和。因此,天象、物候、人事就被统一组织到一个严密的时间秩序中,时间就被划分为依次出现的不同段落。每个段落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属性,成为国家制定政令和社会成员活动的根本依据,要求人的活动与时令保持高度一致。近代以来,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宇宙观。23新教材老高考·YK·语文一R一选择性必修下册一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