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1历史(江苏卷)答案

17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1历史(江苏卷)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衡中同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百师联盟高三冲刺卷二历史
周测卷八1.D从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俄国群众仍对沙皇存有忌惮,人民仍受封建思想束缚,这说明二月革命的影响力有限,并非反映了沙皇仍受俄国人民爱戴,故选D项,排除B项。A项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2.A从材料中的时间可知,这个报告就是《四月提纲》,其主要内容是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选A项;B项是十月革命的内容:C项不符合史实;项是二月革命的内容。3.B材料反映了十月革命对俄国发展道路的影响,故选B项。A项是对世界的影响,不符合题意;C项是思想方面的影响,故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4.B由材料中的“直接过渡”可知,当时的布尔什维克党未认清俄国的国情,国内战争结束后仍然采用“特殊措施”,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故选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布尔什维克党对于社会主义还是有一定了解的;C项不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D项与题意不符。5.A材料中列宁“号召共产党人要向商人、资本家‘学习’”,由此可知列宁主张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经验,故选A项。B、C两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排除;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6.C从表格数据来看,1921~1925年,苏(俄)联的粮食作物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产量在逐步增长,这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排除A项。一般来讲,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所以排除B项:D项不符合苏联史实,苏联是一·个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的国家。7.D材料“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建设”符合新经济政策允许外资企业存在的规定,故选D项。8.D从材料信息可知,布哈林对苏联的国情比较清楚,“主张减慢工业化发展速度,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使工农业均衡发展”,反对过早地实行农业集体化,而斯大林将其列为走右倾路线,坚决实施农业集体化,故D项正确;1929年苏联工业化刚刚起步,所以工业化建设不可能成就显著,故A项错误;1937年苏联完成农业集体化,故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斯大林专权现象严重”,排除C项。9.C根据材料信息“苏联要在工业化时期控制粮食、取得资金,全面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消灭‘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的个体农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故C项正确;1918年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A、B两项不符合材料时间要求;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10.B1930一1940年,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和推崇斯大林模式是在经历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并由此认识到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性,故选B项;A项是外因,且是相对于西方国家内部经济发展受挫而言的,不是最佳选项,故排除;C、D两项不符合史实。11.B依据材料可以看出,1937年,苏联集体化的比重高达93%,即基本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粮食产量的数据,无法体现“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故A项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排除C项;苏联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促进工业化,柄牲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排除D项。12.C材料表明当时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进了欧美人才,故选C项。13.(1)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分)背景: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引起国内外敌对分子的仇视和反抗,国内政治、军事局势紧张。(6分)(2)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分)变化的原因:战争基本结束,国内局势稳定下来,需要改变经济政策。(6分)14.(1)成就: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一五”计划完成,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调动工人积极性,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开放。(8分,言之有理即可)(2)特点: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分配体制一单一的分配原则,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压缩轻工业,形成重、轻、农轻重有序的发展。(8分)(3)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要结合本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国家要协调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4分)·14·【22·ZCYK·历史·参考答案一YLB一必修2一QG)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