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高考)·历史-R-必考-SD]二试题

35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高考)·历史-R-必考-SD]二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届衡中同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月考卷三第四一五单元1.C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原有的传统阶层秩序被打破,奴隶主阶层地位迅速下降,他们“开辟私学,教授门徒”,这促进了当时学术下移,文化发展,故选C项。A项因果倒置,材料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分封制的逐渐瓦解,排除;材料无法判断“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始打破”,排除B项;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是小农经济,材料与小农经济无关,无法得出“动摇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的结论,排除D项。2.D根据材料可知,儒学源于鲁国且具有地域性特征,同时孔子继承的是整个周代的礼乐文明,因此,早期儒学体现了鲁国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融,故选D项。A项说法错误,且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早期儒学融合了各地文化,并未提及文化的多元发展,排除B项;“商周以来文明整体的继承者”不意味着是“商周文化的集大成者”,排除C项。3.C材料中顾炎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认为国民的劣根性和社会道德的滑坡是由长期以来的封建专制统治造成的,因此他批判君主专制统治,提出“众治”的政治主张,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并没有上升到对封建度的批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4.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过于注重实用和整体综合,难以有更好的发展,究其根源,是自然经济形态对文化的内在影响,故选A项。B、C两项不是这一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均排除;D项没有把握中西方文明差异的根源,中西方文明之所以不同的根源是经济形态不同,排除。5.A由材料“文人士大夫开始全力追求画面的表现力和提高自身修养,借景抒情”可知,材料所述为文人画。唐宋时期文人画出现并流行,这类作品注重神韵与意境的表达,故选A项。B项说法错误,文人画并不是表现作者的个人修养而是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排除;C项不符合唐朝史实,排除;D项和文人画无关,排除。6.C《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雨果的作品。由材料“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了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1802一1885)的人道主义思想”可知,这一作品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故C项正确。古典主义文学是17世纪欧洲主要文学思潮,A项错误;现实主义文学注重细节描写,深入剖析社会本质,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意·11·【23·ZCYK·历史·参考答案一YLB一必修3一QG】